Monday, October 19, 2009

遊戲≠互動

最近的新聞不斷報導,搞得無人不知facebook種種遊戲的道德問題。

虛擬世界的遊戲是否等於真實人際的互動?就如同人們對流行(大眾)文化的評價,總有兩極。但是,我觀察到一點:社交網站裡,很注重"送禮"。當然,在facebook裡不只有"送禮",還有"順手牽羊";這無非是"送禮"的一種變形。

人類學家M. Mauss的作品《禮物》The Gift: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,就是在談"送禮"這種交換系統與人類社會的關係。禮物未必是必需品,也不一定只有物質上的意義與價值。如何收送,如何回贈;這些行為會因為不同的社會文化而異。

在虛擬社會中,送禮看來是無本生意;所以在facebook裡,許多送禮系統還附加限制。例如:送禮數會影響禮物品項的選擇;而避免濫發禮物,也設了每日贈禮額度;更甚者,如果回禮數偏低,也會牽制送禮者的持續性行為。

送禮看來乏味,變相的偷菜機制應運而生。在朋友名單中,你會從頭偷到尾?只偷麻吉?還是對不太熟的下手?下手又會施力幾分?全都拿?只撿便宜的?或者專找貴重物下手?偷菜之後會因為補償心理而幫忙?或者純粹只偷菜,完全不幫人?

幾個互動小遊戲在兩岸造成的風潮,只怕不能用"道德敗壞"來解釋。而必須探討我們所處的社會及文化。這些都是很好的人類社會學研究,可惱的是被"衛道人士"搞得失了焦。

***

至於標題上的≠,完全是近來的感想。

每天在網路上禮尚往來,但還是各自面對真實的生活。虛擬的互動到底能有多少能量可以轉換成實際的支持?

尤其是當互動只是系統自發性的向所有"朋友"狂發"通知"時。

***

※這裡有一篇〈莫斯《禮物》讀書會場記〉,有興趣可以看看。

No comments: